「一個自治旗,半個國家隊」,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是我國曲棍球運動的起源地,於1989年被頒發「曲棍球之鄉」的稱號。
2006年,「達斡爾族曲棍球競技運動」被國家選錄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明遺產」,2015年,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中等職業技術校園開設了曲棍球專業,填補了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興辦曲棍球專業的空白,為構建我國曲棍球體育運動項目專業人才培養系統做了積極探索。

根據「賽訓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曲棍球專業設置了必修課語文、數學、英語、政治(為體育院校高考科目),專業理論課開設了運動心理學、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
校園還自編了《曲棍球運動概述》《曲棍球技術》《曲棍球戰術》《曲棍球技戰術練習》《曲棍球練習內容》《曲棍球競賽規則》(5人製、6人製、11人製)等一系列校本教材,經過職業教育完成非物質文明遺產的課程系統。2019年,在大師作業室的輔導下,合編成賽訓結合的校本教材《曲棍球運動》,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東北地區曲棍球基點校的通用教材。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融會貫通,校園裝備了7名具有國家隊或自治區專業曲棍球隊專業運動員閱歷的優秀教師從事教練員作業,保證了曲棍球師資專業才能。例如,孟軍,2001-2015內蒙古曲棍球隊隊員兼教練,期間當選國家男子曲棍球隊,參加了2006年北京亞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磊磊、沃斌斌、英凱,內蒙古曲棍球隊隊員,曾獲得全國青年錦標賽第一名、亞洲青年錦標賽第一名、2008年全國曲棍球冠軍杯第一名、2009全國第十一屆運動會第二名。在此基礎上,每年輪流遴派教練員參加國家體育總局安排的曲棍球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班,不斷更新理論水平,進步教育實踐才能。
孟旭光教師曲棍球講座與此同時,校園現有大師作業室三個,分別有原國家女曲教練、我國第一個國際級女裁判—哈森;原內蒙古男曲、國家男曲主教練—孟慧臻;原2008年國家隊奧運隊員,我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孟立誌,曲棍球國家級非物質文明遺產傳承人3人擔任大師。有張乃武、孔慶傑、孟旭光等國際曲棍球名人,原國家男曲主教練金相烈任兼課教師輔導學生練習,推進專業建設穩步進步。
自2018年9月起,校園開端安排學生參加曲棍球社團活動,傳承曲棍球非物質文明遺產。圍繞「把社團活動打造成為學生酷愛學習、獲取常識、發展才能和進步教育質量的新的增長點」這一總方針,校園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對癥下藥,努力激起學生潛能,張揚個性特長,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才有所長,並為每一個社團擬定了適宜的方針。
學生們逐漸掌握簡略的技、戰術後,校園會每個學期分批次邀請各基點校和民間業余球隊進行教育競賽,經過教育競賽促進學生曲棍球實戰才能進步。具有必定競賽經歷的學生參加市級以上的各類賽事,包含U15、U18組男女隊市級、自治區級競賽以及全國青少年錦標賽、全國青少年冠軍賽等賽事,逐漸進步學生的競賽等級。
不僅如此,校園還於2017年7月承辦了內蒙古自治區青少年曲棍球錦標賽,10月承辦了呼倫貝爾市青少年錦標賽;2018年8月承辦了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四屆運動會曲棍球競賽等賽事;2019年舉行莫旗基點校曲棍球競賽,承辦呼倫貝爾市、內蒙古自治區兩級曲棍球錦標賽;2020年舉行莫旗首屆中小學生曲棍球夏令營,承辦呼倫貝爾市、內蒙古自治區兩級曲棍球錦標賽;2021年舉行莫旗第二屆中小學生曲棍球夏令營,承辦呼倫貝爾市、內蒙古自治區兩級曲棍球錦標賽。每次賽後一切教練員和學生都要進行個人競賽總結,並進行座談,觀看競賽錄像,發現問題,總結經歷,再落實到平時的練習中。經過「練習-競賽-總結反饋-練習」的賽訓結合模式,到達「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訓、以賽促改」的目的。

在這樣嚴格的練習競賽中,校園榮獲呼倫貝爾市青少年曲棍球錦標賽冠軍15次;獲內蒙古自治區運動會冠軍及曲棍球錦標賽冠軍14次;獲全國青年賽冠軍、全國青少年錦標賽冠軍12次。校園被評為呼倫貝爾市傳統項目校園;國家曲棍球奧林匹克後備人才基地,28人進入專業隊。
莫旗中等職業技術校園在積極探索曲棍球體育運動項目專業人才培養系統中,促進了學生就業,實現了專業隊發展,學生「運動員證書」的獲取比例保持在55%以上,本科率逐年上升,並全面推廣教育經歷,讓全社會廣泛了解曲棍球文明,參加曲棍球運動,使曲棍球這一民族之花,在莫力達瓦大地上長盛不衰。